法社学院行业导师进课堂社会工作专业课程分享
校园快讯
2021-04-11


为充分发挥教学实践基地的作用,深化探索“实践平台共建、教学质量共推、人才培养共育”的协同育人机制,培育校企共建课程,优化丰富课堂教学,法社学院大力推进行业导师进课堂系列,进一步推动实践教学特色教学和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推进和提升学生实践水平。

4月8日上午,学院特邀请来自校外教学实践基地——石龙镇兴龙社区的行业专家前来莞城校区3209教室为同学们进行主题分享。此次很荣幸邀请到的是石龙镇兴龙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主任、2019年广东省社会工作专业领军人物袁美芝老师。袁老师结合自身工作实际为同学们带来了关于公益慈善项目设计的分享以及残障妇女增收、困境儿童帮扶等与社会保障相关的内容,同学们受益匪浅。

4E8CD

袁美芝,东莞鹏星执行总监,督导,石龙镇兴龙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华南理工大学MSW在读,东莞理工学院社工系兼职教师;2016年入选广东省百名社工督导团成员,2017年获得全国社会工作微课大赛优秀奖,2018年获得东莞社工十周年“耕耘纪念奖”,2019年广东省专业社会工作领军人才。

《公益慈善》课程分享:

公益慈善项目设计与管理

何为好的公益项目?如何在大学里发起一个公益项目?具体应该怎么做?怎么做才显得专业?面对同学们的这些疑惑,袁老师重点为同学们介绍了公益项目实施的过程,包括项目在运作周期中如何通过项目设计与立项去改变人、环境及其他相关资源。同时明确公益项目的服务需求,通过个人与团队的力量参与到实践中并完成组织预期的使命目标。老师还结合自身在社会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分别从社区服务、公益组织运作等方面举例,让同学们开拓了学习视野,增进了在学习本专业过程中的相关知识理念。

在讨论与互动环节,同学们积极主动参与、畅所欲言,用手上的笔和纸张撰写出了自己小组总结讨论出来的公益项目,通过课堂展示让更多的同学了解到公益慈善项目的新点子。

3E216

《社会保障学》课程分享:

发挥慈善事业作为社会保障的重要补充作用

残障人士既是社区一直以来的重点关注对象,也是《社会保障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在课堂分享环节,袁老师结合在兴龙社区设计并实施的“巾帼向日葵——社区残障妇女增收支持计划”,具体分享该项目的背景、实施以及效果。该项目旨在为社区残障妇女搭建一个提高技能的平台,充分发挥社区残障妇女自身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提高社区残障增收,逐渐脱贫,拓展社区残障妇女的社会支持网络。

贫困儿童关爱也是《社会保障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袁老师另外结合课程学习为同学们分享了“爱青助学”项目。该项目主要是针对居住在石龙镇内贫困家庭学龄儿童、青少年所开展的慈善助学项目,主要分为经济资助、成长支持、家庭关注三个内容。后续衍生了子项目【成长护航】——青少年成长增能服务项目和【成长梦工场】圆梦课堂项目,为受助学生建立一个平等的教育平台。

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袁美芝老师以分享互动式的教学模式,让同学们对《公益慈善》、《社会保障学》课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让大家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对公益慈善以及社会保障领域有了直观的洞悉和了解。

本次主题分享也是广东省教改课题《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式教学模式研究——以<社会保障学>为例》的实践环节之一。本次课程学习之后部分学生团队将前往石龙镇兴龙社区校外教学实践基地以志愿者身份参加到袁老师介绍的项目中进行实践,将课堂学习延伸到实践基地,在学期末进行小组分享,同时将实践报告、实践收获等内容上传到优学院平台,供同学们相互学习参考,希望同学们在实践中提升公益慈善的认知以及对民生保障的关注。




编辑:刘曼媛 易嘉琪

校对:邓茗月

一审:吴倩 吴双贝

二审:邹欢

终审:朱晓红


手机扫一扫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