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梦·起航|名师大讲堂第十四期|我院邀请厦门大学童敏教授开展专题讲座
名家讲坛
2024-09-30

2024年9月27日晚,社会工作系专业品牌活动|社工梦·启航|名师大讲堂第14期在莞城校区学术报告厅举办。本次名师大讲堂活动邀请了厦门大学社会工作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童敏教授为我校师生做《社会工作是什么——历史进程中的困顿与希望》的学术报告。参加本次活动的有社会工作系全体学生,黄俊辉、王海洋副院长、系副主任张雪老师、朱晓红老师,活动由社会工作系主任成伟教授主持。

讲座前,成伟主任介绍了童敏教授以及本次活动的主题,同时把社会工作专业十年来建设的主要成果和“社会工作专业品牌”活动的主要内容也向同学们作了阐述。成伟老师的介绍不仅活跃了气氛,更带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

讲座开始,童敏教授以专业的视角,引领我们深入探索社会工作的起源。他首先详尽阐述了该领域的奠基者——玛丽·里士满(Mary Richmond)的卓越贡献。随后,他精准地传达了里士满在1901年全美工作会议上所提出的核心理念:“在环境中帮助他人”,这一观点深刻揭示了社会工作实践的本质。此外,童敏教授还进一步剖析了社会工作的核心理论框架——“人在情境中”,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框架。

在深入探讨了社会工作领域的奠基人之后,童教授进而剖析了社会工作这一学科的起源与发展脉络。十九世纪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浪潮,对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具体体现在劳动模式的革新、社会关系的重构、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环境生态的变迁上。这一系列变革的同时,也催生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诸如健康保障体系的缺失、儿童教育资源的匮乏、婚姻家庭关系的挑战以及贫困现象的加剧。针对上述社会问题,童敏教授为我们详尽阐述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及历史先驱。其中,慈善组织运动以其创始人玛丽·里士满为代表,通过慈善手段缓解社会压力;而睦邻友好运动,则在简·亚当斯的引领下,倡导社区间的和谐共处与互助合作。这两种社会工作的实践路径,分别聚焦于个体层面的援助与社区层面的整合,共同构成了社会工作领域的两大核心思路。

童敏教授在详尽阐述社会工作的核心理念后,进一步引导我们深入探讨了四个具体案例。第一案例聚焦于里士满地区推行的“助人自助”科学慈善项目,该项目以高度的责任感为核心,融合物质援助与心理咨询服务,同时兼顾直接援助与间接支持的双重策略,旨在促进受助者的自主发展能力。第二个案例则是亚当斯发起的“睦邻组织运动”,其亮点在于构建了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确保当地居民能够享受全天候的服务。该运动强调自助与互助的管理模式,注重培养骨干志愿者队伍,并密切关注社区内的各类议题,以推动社区的全面发展与和谐共生。第三个案例聚焦于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深入剖析,涵盖三位关键人物及其独到的治疗范式。具体而言,里士满模式强调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汉密尔顿则主张“人在情境中”的核心理念;而郝力斯则提出“人环境格式塔”的独特视角,进一步深化了对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理解。第四个案例,童教授转向功能理论的奠基人及其理论框架的阐述,其中,塔夫塔罗宾与兰克携手构建了精神分析理论的坚实基础;而普雷与司里麦则代表功能学派,为这一领域贡献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讲座最后童敏教授与在场的师生进行了热烈的互动和交流,童教授对师生提出的问题一一进行了详细、深入的回答。本次活动,不仅帮助社工系的学生更好地规划了自己的专业学习与实践方向,更好地把握了社会工作发展脉络和社会工作的发展方向,扩大了同学们的学术视野;同时还提升了社工系老师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

撰稿:沈鑫 一审:成伟 二审: 黄俊辉 三审:杜应发

手机扫一扫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