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我院在莞城校区小剧场举办了法路历程第三十八期“涉外法律人才的职业蓝图——以中澳为例”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悉尼执业律师孙迪担任主讲人,张思越律师、庄瑞银老师、张麟等老师与百名学生现场共探涉外法律领域的发展趋势与人才培养之道。
孙迪律师以“师姐”身份与同学们亲切交流,拉近与学子距离。她围绕涉外法律职业探索、中澳真实案例、人才核心能力、中澳职业路径、行业趋势与新机遇五大板块,结合自身法本求学、澳洲JD深造及执业经历,提供了实操性强的职业指导。
在解析涉外法律需求时,孙迪律师指出,中国企业出海提速、内需竞争加剧,涉外法律服务已成必需。中澳自贸协定十年,催生跨境法律服务市场,澳洲制造业升级下,中资企业合规、税务等需求增长。涉外法律人才需既通晓中国法律,又熟悉英美法系,才能支撑跨境交易与纠纷解决。
为让同学们直观感受涉外法律实务的复杂性,孙迪律师分享了一起跨国家事继承纠纷真实案例。在澳中国老人被误导签订英文遗嘱,遗产涉中澳两国,两国法律对遗嘱效力认定、执行程序差异显著,纠纷审理困难。案例表明,涉外法律业务核心是跨法域规则衔接与沟通,正是涉外律师的价值所在。
关于涉外法律人才的能力构建,孙迪律师提出,语言是基础,法系理解是核心,跨文化共情是关键。她建议同学们建议本科阶段夯实英语,有余力的可涉猎小语种;把握两大法系区别,通过研读判决书、关注国际新闻培养视野,同时坚守职业伦理与责任心,做好法律体系桥梁。
特邀嘉宾张思越律师从多元职业视角进行补充分享。作为经济学与法律双背景持有者,她结合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反洗钱合规等实战经历,指出涉外法律人才路径应不限于律所,企业法务、金融风控等需求也同样迫切,且双专业的背景可提升竞争力,鼓励打破“唯律师论”观念,结合自身能力、兴趣选择方向。
互动问答环节,同学们围绕留学申请、海外执业难点、职业方向等积极提问。张律师建议通过涉外律所实习、国际交流项目丰富背景,展现专业兴趣与实践能力;孙律师分享语言提升技巧,提议跟读外文新闻、沉浸语言环境突破沟通障碍,鼓励以打磨技能为核心,靠责任心与执行力赢得认可。
庄瑞银老师总结表示,涉外法律人才是新时代对外开放重要支撑,本次讲座搭建理论实践对接桥梁,希望各位同学明确目标、夯实基础、拓宽视野。
此次讲座紧扣行业脉搏,兼具专业实用价值,厘清了涉外法律职业路径,激发了学子深耕专业、走向国际的热情。法社学院将持续搭建交流平台,助力同学们对接行业需求、实现高质量就业。
撰稿:唐婵
初审:吉海荣
复审:罗兆婧
终审:杜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