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伟 教授
一种真实坚定的信仰让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与自己帮助的群体在一起,并倒在了服务的第一线。
徐老的信仰首先就是爱。爱是一种真挚、深厚的情感。爱是一种暖流,温暖人的生命;爱是一种给予,以对方的需要为根本,给对方所需要的关心和爱护;爱是一种付出,不求回报,只要薪火相传。正因为心中的存有的这份挚爱,使这位本想颐养天年的老人,在看到有那么外来务工人员的需求后,便毅然拿出了自己几乎全部的积蓄,创办了中国第一家非营利性的民办外来工服务中心――东莞市横沥镇隔坑社区服务中心。中心自创办以来共资助1000多名“新莞人”子女完成学业。笔者一次到中心参观学习,中心主任向我展示了近十个拉杆箱,并告诉我这是徐老夫妇来往于莞港之间不可或缺的行囊,每次都是空去满归,装回的是从香港筹集来的文具、书籍、衣物、药品等物资,用以资助贫困的“新莞人”子女。中心主任并告诉我为了尽可能多带些东西每次两位老人每人都是左手一只箱右手一只箱,并每年都几十次往返于莞港间。我的心非常震撼,这是什么样的一种精神,让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能有这样的一种付出、坚守和担当。这只能是一种无私的大爱,这大爱让他们忘却了自己年事已高,也没有去追求自己感官的享乐和物欲的满足,更也没有想着把自己的积蓄留给子女享用。他们把爱投向了社会弱势群体,我们的同类。让这些弱者感受到了来自社会、来自他人的关怀与爱护,这份爱似春风细雨温暖着无数人的心,改变着他们的心灵与生命。
徐老的信仰还有尊重。尊重,就是尊敬、重视之意。尊重既有对他人的尊重,也包括对自己的尊重。尊重他人就是对他人人格尊严的维护,是一种平等待人的处事风格,是一种处下而不居上的人生态度。孟子曰:“敬人者,人恒敬之”。徐先生一生都在与弱势群体打交道,但是服务对象在他这里感受到的是尊重与温暖、关怀与尊严。每到春节,徐老都要给贫困的“新莞人”子女派发利是包红包,而且每发一个红包,徐老都要向其全家深深地鞠个躬。这是何等的谦卑与尊重!徐老在使他人受到帮助的同时没有使其失去人格的尊严,反而得到了一份深深的尊重。向这些弱势群体深深地鞠躬,更彰显了徐老的人格的魅力和精神的崇高。社会工作的精神已经融化在徐老的生命中,他永远向服务对象表达着平等与尊重。也许徐老生命的意义就是要把抽象的尊重形象地、具体地传递给他能给予的每一个人。日积月累的关怀、点点滴滴的问候,使几十万“新莞人”感受到了来自社会、来自他人的尊重与温暖,这不仅改变着他们个人的命运,也促进了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共融、互助,带来的更是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友善。笛卡尔说:“尊重别人,才能让人尊敬。”正因为徐老对服务对象的这样一种尊重,使他赢得了所有人的爱戴和尊重,方显徐老人性的光辉与崇高。
徐老的信仰还包括平等。平等即是无差别,指“万物平等”。在人与人之间是指一种关系、一种态度,平等不仅包括物质上的“相等”,还包括精神上的相互理解。我们常说的“人人生而平等”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具有相等的地位,享有相同的待遇。“生而平等”在现实社会中包括,人格的平等、权利的平等、机会的平等。平等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行动的规范。理查德·斯蒂尔说“对一个有优越才能的人来说,懂得平等待人,是最伟大、最正直的品质”。徐老终其一生都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对待他所服务的弱势群体。走访社区居民,了解他们的需求;带领“新莞人”子女做徒手游戏,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组织“新莞人”教他们弹起吉它等乐器,并成立了“新莞人乐队”,让他们找到了自信与快乐;打乒乓球,做运动,强身健体;教他们学会上网,网上看新闻、聊QQ,他们的业余时间不再那么孤寂难熬。“干净的着装,满头的银发,一脸慈祥的笑容”是徐老给人们留下的最深印象。徐老在社区见到外来务工人员总是笑盈盈的主动问候一句“您吃了吗?”虽然徐老有时叫不出他们的名字,亦或也忘了对方就是自己资助的对象,但这样一句看似寻常的问候,让这些初来城市的人感受到的是一种平等与温暖。“您走了,但永远是我们新莞人共同的‘父亲’”。这是一位“新莞人”给徐老的留言,更是千千万万“新莞人”共同心声的表达。
爱不用成本,但能创造美好;尊重不用成本,但能产生能量;平等亦不用成本,但能产生和谐。徐老凭借这些朴素但不普通的信仰,赢得了“香港外展社工之父”、“东莞社会之父”的美誉,赢得了社群的拥护和爱戴。选择信仰不难,难在坚守信仰、实践信仰。徐老的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并践行自己的信仰,成为我们时代当之无愧的楷模。
编注:原文发表于东莞日报,文章链接:http://epaper.timedg.com/index.php?date=20140630&page=8#